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东西向延展的山脉,在华夏中部形成了一道高高的屏障,要联通南北交通,就要跨越秦岭,因此,隧道成为秦岭段高速的主角。建筑规模世界第一,中国最长的隧道终南山公路隧道便位于秦岭。
隧道照明是一个复杂的光环境,包含着自然光源、人造光源及主动、被动发光的标识、指示、及景观耦合营造的公路隧道动态系统环境等等发光体,或明或暗、或规则或有趣,都影响着行车安全,要求光环境的打造需要非常精确。
我们邀请了雷士资深照明设计师冯毅龙先生结合秦岭隧道照明项目,向大家阐述隧道照明中的两三事。
Q:隧道照明中都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A:隧道的光环境比较复杂,设计不好便存在着过渡剧烈、昏暗、单调等问题,这些都会引起视觉的消失和疲劳,造成行车危险。在隧道照明中,隧道内弱视觉参照系导致“时空隧道”效应;隧道进出口剧烈过渡的视觉参照系导致“黑洞”效应与“白洞”效应是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冯毅龙与同事一起,在进行隧道照度检测
Q:针对“黑洞”效应与“白洞”效应,雷士有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案?
A: “黑洞”效应与“白洞”效应主要是隧道入口加强照明没做到位,和出口减弱照明没有控制好照成的有害光环境,这两种效应也造成了隧道口的交通事故频发。雷士是采用无线灯光和入口光照传感器相结合,调节白天隧道口的照度,消除黑洞现象与汽车由明亮的外部进入隧道产生的“适应性滞后”现象。然后通过照度渐渐平滑的降低,给人眼适应的时间,进入隧道中,在出口段利用分组、分时控制以及光照传感器的控制相结合,实现隧道内外亮度的平滑过渡,消除白天隧道外的眩光效应。
雷士照明秦岭隧道实景
生命的成本是无价的,隧道照明不仅仅要考虑节能成本,更要考虑人们的安全成本,因此智能照明是隧道照明的不二选择。不仅可以根据天气、气候、时段控制隧道内每一段的照度水平,还能遏制住不必要的光照消耗,实现节能。智能照明自动调光,减少人工干预,更安全、数字化的测量亮度,科学模拟CIE调光曲线,也可以避免很多人工误判,且加入智能照明的隧道照明调光更加平滑,真正能打造出实用的细节的隧道光环境。
Q:我们的秦岭隧道相较于普通的隧道照明设计又有什么区别呢?
A:秦岭隧道相较于其他隧道分布密集,且隧道又深又长,连绵的隧道会造成人视觉差的变化,导致瞬间的失明。因此做好这些连续隧道间的照明过渡非常重要,与此同时,秦岭山脉多雾,照明灯具以穿透性强的黄光为主,保证夜间行车的安全。因为道路的复杂性,秦岭隧道要执行的照明评价标准要比平均标准高上好几个level,我们在做完秦岭项目以后,还进行了高于甲方设计标准的检测,在检测通过了我们的标准以后,才能放心交付甲方。
冯毅龙团队利用原始精确的测量工具进行检测
Q:能聊一下,你们是怎么做检测的吗?
A:其实检测是一个很无聊的工作,需要设立很多采集点,然后观测光照情况,再根据这些采集点的综合数据,换算出平均的光照情况,是优是劣一目了然。我们这次采用的是光谱仪、亮度计、照度计这些比较原始的器具,精度高但是工作繁琐,因此我们这次的取点也较多,基本上每个两个灯具之间会取3个观测点,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有效。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换算值,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的换算值不同,要区别换算才能得到公正的数据。
Q:有一些较长的隧道中,会以灯光做出一些特效,让司机的行车不那么疲倦,你怎么看这样的情况?
A:长时间的隧道行车,周边环境没有变化,是容易让司机产生疲倦感,容易形成开车的惯性,造成车祸。所以,有一些隧道照明就会增加一些照明光效,给司机“提神”,在秦岭隧道里也有这样的案例,不过这样的提神光效要注意只能打在隧道顶部和两侧,不能直接投射路面,也不能干扰路面的视觉。随着照明的智能化升级,智慧照明也在隧道照明中大量使用,通过仪器对外部光照数据的收集,再用以在隧道中模拟户外的场景,在幽暗的隧道里搭建一个仿佛户外额场景,缓解漫长无聊的隧道行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