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话用来描述当前的LED行业再好不过了。今年1到6月,中国LED产业制造厂可谓是马不停蹄,消费者的热情则是冷热不均,虽然有政府作为推手,利好政策频出,但企业家们的表情依旧喜怒哀乐俱全。本期专题为您盘点“十大关键词”,也算是对上半年LED行业的动态做个总结。
关键词一:政府推手
关注度:★★★★★
3月20日,“2012年半导体照明产品财政补贴推广项目”启动,全国110家企业的近300位投标代表参与了招标活动。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将投资400亿元用于LED路灯采购,对LED路灯使用者提供30%的财政补贴。而广东省规定,从2012年3月起所有财政投资建设的照明工程及新规划区域,在公共照明领域一律使用LED。
在中国,自上而下的政府推手总会让产业的产销短时间内爆发。6月,各地政府快马加鞭,纷纷围绕“如何扶植LED应用产业的发展”推出红头文件,着实让身处其中的厂商感觉春风扑面。然而,采购资源不可避免的向一线品牌倾斜,众多中小企业也难分一杯羹,这也意味着中下游企业的加剧洗牌。
关键词二:渠道白热化
关注度:★★★★★
今年,在北京国际照明展览会、广州光亚展等多个展会中出现一种“热潮”:很多品牌如山西光宇、佛山照明、威海东兴电子有限公司、莱帝亚照明等LED企业打出了“诚招海内外代理商”、“诚招代理商”等标语。
其实,早在年初,鸿利光电逐步在深圳、杭州、厦门、上海等地建立直销中心,形成对当地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体系。而以三雄-极光、浙江阳光为代表的传统照明企业也开始通过宣传和路演活动,面向传统经销商进行大规模曝光与宣讲。与此同时,银雨、史福特、勤上光电等也相继召开经销商大会。此外,CREE、GE、飞利浦、欧司朗等外资企业也积极布局中国市场。
渠道制胜、决胜终端。虽然LED企业在渠道建设上都非常的努力,但LED毕竟是新兴产业,渠道渗透仍需时日,终端慢热的现实始终都是它们要面临的压力和阻难。
关键词三:供大于求
关注度:★★★★★
以节能、环保为特征的新产业有着比传统产业更高的利润空间,然而LED产业盲目跟风令到大部分企业过早陷入产能过剩的怪圈。高工LED产业研究所(GLII)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国内已投产、在建的和新规划的蓝宝石项目已接近60个。其中,已投产的蓝宝石项目比例已超过35%。
LED上游产能过剩的乌云还未散去,4月,各大LED封装上市公司企业公布的今年一季度财报数据,仍是一片愁云惨雾。高工LED产业研究所(GLII)统计数据显示,除了雷曼光电净利润较去年微幅上涨0.15%,国星光电、鸿利光电、瑞丰光电三家公司今年一季度的净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而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LED上游企业达到95家,其中量产的达到56家;中游已量产的企业超出1600家,下游已量产LED应用企业超出6500家。供大于求不言而喻。
关键词四:价格硝烟
关注度:★★★★★
2012年LED产业“钱”景的临界点,却发生在德国法兰克福LED展上,这里成为台海两岸业者价格战叫阵的舞台。真明丽集团董事长樊邦弘更大胆宣布,LED球泡灯价格“甜蜜点”已经到来。据不完全统计,Q2中低功率LED照明封装杀声隆隆,报价降10%。
在产能过剩阴云的笼罩下,下游应用的“入海口”却迟迟未能打开。供大于求,价格战争如影随影、越演越烈。
不过,相比传统照明,LED照明应用产品仍然价格偏高,而更严重的是价格战带来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混乱、核心专利缺乏、规模化生产不健全、终端接受度低等诸多问题。例如中山古镇3乘1瓦天花灯最低价格竟卖6元,品质之差可想而知。
关键词五:电商潮涌
关注度:★★★★★
“中国网购消费逐步成熟,注重品牌和品质的群体比例逐渐增加,我们才会下大力气在电商渠道。”今年光亚展上,东芝照明(中国)有限公司商品部副部长方孝对高工记者说道。松下电气机器(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木村进吾也表示,今年会积极介入电商渠道。史福特光电更另立品牌“E灯快线”专攻电商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另外,清华同方、美的照明、比亚迪照明等在LED销售领域没有传统实体渠道的“拖累”,却有实力进行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更是敢于尝试,花大力气做好电商渠道。可见,LED作为新兴光源,备受追求个性和现代消费理念的年轻网民追捧,自然导致LED灯具网购的持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