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不容小觑的“劲敌”
一切需求源于市场,一切决策源于市场,中国毫无疑问已经是全球LED产能消化的最大市场,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经聚集了全球近8成的LED封装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封装工厂”。
2012年上半年,不难发现国际LED巨头动作频繁,纷纷调整战略加紧在华布局,加大中国市场开拓力度,把中国作为未来布局最大市场。
日本L E D龙头日亚化学不再低调,高调宣布调整产品策略,转型LED照明市场,并表示未来80%LED照明产品都将在中国生产,在广州设立分公司后,还将在重庆、杭州等地建立分公司,完善日亚在中国未来十年的布局。
欧司朗2.5亿欧元投资的封装厂最终敲定江苏无锡,并称主要看好中国未来市场发展空间,更好地为中国客户服务。
飞利浦照明在中国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业务增长,尤其是LED照明业务,飞利浦表示将不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和支持,目标是在2015年实现LED业务占整体业务量的50%。
东芝、松下近日也纷纷高调宣布进军中国LED照明市场,松下将中国LED产品扩至60款;东芝则关闭部分日本工厂,将产能转移至中国。
国际业者深知,抢占中国市场低价才是王道,才是立足中国市场之根本,而在中国设厂或扩大产能,成为降低成本的途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五大LED巨头已有欧司朗、科锐、日亚、飞利浦4家在中国设立工厂。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欧美日等国家或地区LED巨头还将进一步在中国投资设厂,完善中国市场布局。
人才--企业的真正“博弈”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LED行业,人才的培养及团队建设已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随着LED产业的高速发展,随之也带来了庞大的人才缺口。因此,在LED行业频频爆出“人才战”与“挖角门”事件。
今年4月,三星诉11人泄露OLED核心技术,引发三星与LG人才战升温。而此类事件以后在行业中仍会发生。至于挖角LED人才,早在两年前,就频频出现内地以高薪挖角台湾人才的事件。台湾人力业者更是爆出,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高阶人才,在内地的待遇比在台湾薪资高4.5倍。
有人说,设备可以买,但操作设备的人才还是要自己培养,但即便是这些高端技术人才,在缺乏职业操守与企业忠诚度时,通常会经受不住利诱,“将薪比薪”寻找更好的去向。因此,有企业挖角,就有员工跳槽,人才的流动在LED行业无法避免。
也正好验证了那句“L E D行业最缺的不是钱、也不是机器,而是人才”。于是,企业对人才更是求贤若渴。大陆猎头公司透露,公司储备的半导体人才已完全不能满足当前客户的需求,公司目标已经转移台湾,以解决客户的燃眉之急。
统计数据表明,预计到2015年,中国微电子技术以及半导体技术方面的研究人员的需求将达到3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以及需求缺口。而半导体行业在欧美和日本都比较发达,但去那些地区招聘人才的成本太高,相比之下,台湾半导体产业处于蓬勃期,人才相对丰富,是最佳的选择。
LED人才缺口严重,如果人才长期缺失势必会影响未来LED行业发展,但只一味地转移台湾人才到大陆并不是长远之计,企业培养相应的高级人才势在必行,但加强员工的职业操守也刻不容缓。
倒闭门--洗牌的“必经之路”
目前,在L E D行业中,中小企业技术低端、竞争激烈、融资渠道狭窄,生产企业、供货商、客户三者之间纠缠于“连环债”的现象较为普遍,为企业脆弱的资金链条埋下隐患。最终不得不面临倒闭。
所谓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归根结底,倒闭的根源还在于企业本身。目前LED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一旦看到哪个领域赚钱,就一窝蜂涌入,跟风起哄、浑水摸鱼,生产的产品只重量不重品质。抑或是有的企业在行业里淘到一桶金后,便不知天高地厚盲目扩张与投资,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倒闭。
2012年,80%的LED照明封装企业资金吃紧或亏损,20%到30%的LED应用企业感觉到很紧张,以至于有不少原先疯炒的LED照明企业抛弃实体经济而转向资本投资,甚至使一些LED企业“举家跑路”。
继去年的“钧多立”跑路事件之后,2012年1月9日,LED路灯企业深圳德士达光电再次爆出老板“跑路”事件。而近期深圳亿元级LED显示屏企业愿景光电的倒闭,在波澜不惊的显示屏行业激起千层浪。
愿景光电表面上是经营不善,实际上是被整合了。LED显示屏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利润好一点时7%-10%,差的时候仅有5%。然而毛利越低,企业就越希望把规模做大。而投入越大,欠款就越多,风险必然越高。
10%-20%的企业遭遇洗牌很正常,洗牌正是让浮躁的LED显示屏行业回归理性的必经之路。而LED行业今年有所好转,但在一些细分领域及部分问题积累较严重的企业仍面临相当大的困境,LED产业整合的速度正在加快,今后还将有一批企业被淘汰出局。但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只有懂得相机而行的企业才能在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