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转让,遇到最大问题是合作双方对价值的认定。双方怎样接触、谈判并最终确立合作关系的?是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能够顺利转让?
记者从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知识产权处获悉,截至今年11月,南京市发明专利申请39000件,同比增长63.7%;发明专利申请量14800多件,同比增长48.3%。南京缺的是把技术“变现”的能力。最突出的问题是科教人才资源转化不充分,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太低。
在近日召开的2012中国(南京)专利交易会上,东南大学与南京思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佑光电”)签署合作研发LED灯自动装配技术及生产线协议,研发金额120万元。南京工业大学一种超临界法纳米复合气凝胶颗粒技术,转让给南京天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印科技”),转让金额500万元。
这些高校科技成果转让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他们又是如何分配这其中的利益关系?记者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成立新公司,企业是大股东
企业苦求转型升级,高校希望成果转化这是他们“一拍即合”,成为合作的好伙伴的最大动机。
"超临界法纳米复合气凝胶颗粒技术"是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多年来一直进行的研究项目,在2011年8、9月份材料学院就与天印科技有了接触,企业也通过调研、分析市场、发展前景等方面来了解过这个项目。”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积极寻求转型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同时,这个产业去年第一次被写入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中;而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也有自己的考虑。我们要求企业要有一定的规模,有实力去做这个项目,还要看企业的理念是否与学校的理念相符合。”该负责人表示。
学校和企业双方都有合作的想法之后,便开始协商如何合作。但毕竟高校的研发成果还处于实验,最后的成果还没有放大,“怎样合作,怎样做大还是一个问题。”
恰逢南京提出“1+8”政策,包括科技创业人才项目“321”,由学院沈院长领头,学校和企业结合起来申报了“321”中的领军型人才。
“我们要把项目产业化,由企业出资,两家结合起来做,其中涉及到股份的处理等。相对于其他学校来说,南京工业大学一直以来比较开明,利用技术转让的形式转让给企业,企业付出相应的转让费给学校,学校再把转让费中的一部分拿出来作为技术股入股。利用这样的方式来入股,我们合资成立新公司南京天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据了解,南京天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南京天印科技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之一。“超临界法纳米复合气凝胶颗粒技术”主要用于隔热保温、吸附的领域,比如说窑炉、石油管道的外保温。根据专利评估公司的评估,通过双方的沟通和协商,确定转让费为500万。
成立了新的企业后,原有公司内部提供了场地、厂房,学校主要提供技术支持。成果产业化推向市场以后所产生的利润,根据股份持有的多少,按照正常的程序分红。学校的总股份大约占25%,原来的企业占75%,后期的增资,按照股份的比例同比例的增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