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风生水起的LED行业实质是靠政府推波助兴,一场极致的繁华之后并有一场见底的失落。2012,我们看到了什么?年初德士达老板翻墙而逃,年尾大眼界光电欠款门……然而繁华依旧,多少LED产业基地如雨后春笋,多少项目扎堆涌现。只是,这样的繁华何时落幕,以何种方式收场?
落户中西部,LED行业能否靠山吃山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LED产业的持续推动与支持,中国在LED上、中、下游已形成庞大的产业链,LED照明市场的版图也日益完善。珠三角、长三角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僧多粥少加之成本的攀升,使不少厂商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与此同时,作为中西部地区新开放高地的重庆,正凭借区位、税收、人力成本等诸多优势,向投资商抛出橄榄枝。
山城的天时地利人和
重庆具有全国最大的西永电园保税区、寸滩水港+空港双功能保税港区,可以做到一次申报、一次通关、一次放行。来渝投资企业可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政策,甚至可以直接出口货物免增值税和消费税、享受企业所得税市级分成“两免三减半”等优惠。而即将于2015年全线贯通的渝新欧铁路, 13天就能直达欧洲,这与此前海运37天的行程,足足缩短了20多天,这也成为重庆对外招商的“王牌”。同时,重庆劳动力资源充裕,一年有400万输出劳动力,能保障企业生产,解决用工荒问题。
瞄准这一契机,华硕、宏碁、惠普三电脑巨头纷纷落户山城。目前,重庆集电脑、汽车、摩托车生产基地为一体,由此催生出对LED背光与车用照明的强大需求,更燃起了LED企业投身西部的热情。
围城里的困惑:LED产业链发展不平衡
重庆的LED产业起始于2005年,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发展迅猛,企业数量已近百家。 据重庆LED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市的LED产业已初具规模,年产值超过20亿元,且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
然而,大多数LED企业的处境,并不是那么美好。由于未能掌握芯片等核心技术,加之中下游产业技术门槛低,目前重庆的LED产业中下游环节投资偏多,而包括芯片在内的上游生产企业过少,80%以上都扎堆在封装、应用等中下游产业上,不仅稀释了行业利润,还使得同质化竞争激烈,利润空间也在不断地缩小。
尽管同质化竞争导致相互杀价,但由于包括芯片在内的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LED价格仍然高企。过高的价格使得市场推广困难,而生产规模效应出不来又直接导致在国际原材料采购中缺乏议价权。重量级本土核心技术企业的缺失,已成为制约该市LED行业发展的硬伤。
如今,重庆的LED虽然享受政策扶持的光环,但也遭遇七年之痒,面临坐吃山空的危险。而摆脱困境,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
政府因势利导
首先,鉴于本土核心技术企业的匮乏,政府可鼓励下游企业往上游走,设置一些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向高端产品转型升级,同时,鼓励低端的封装工厂进行合并,通过兼并或收购等方式实现产业整合,提升竞争力,共享资源,避免恶性竞争。
另外,重庆发展LED产业在于人才潜力较大。在全市50余所高等院校中,与LED相关的有近10所,比如重庆大学和重庆邮电大学,都有光电工程学院、通信学院等。所以,政府可以鼓励大学资源和企业进行对接,强化产权合作。
同时,政府可以直接资助厂商,鼓励厂商用比较低的价格推出产品,这样使得厂商能把成本降下来,又可定出一个让消费者接受的价格,而政府通过财政资助也可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实现政府、企业、消费者多赢的局面。
此外,政府要避免过多干预市场,为企业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以促进LED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