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于2009年的LED蓝宝石外延片价格的飙升激发全球,尤其是中国大陆厂商的投资热情。2009年8月,扬州市政府首先推出MOCVD补贴政策,其他地方政府快速跟进,导致中国大陆MOCVD机的安装量由2008年的100多台,剧增至2012年9月的800多台。随之而来的是2012年MOCVD机的开工率仅为50%左右。观察MOCVD机台的新增数量趋势可以看出,MOCVD设备需求在2011年中期已经见顶,增长率放缓。由于MOCVD机台是整个LED上游最重要和最核心的设备,过剩的供给直接导致2012年蓝宝石衬底价格徘徊在6-7美元(2”)上下。
不仅是在MOCVD机台部分,包括上游蓝宝石长晶设备,中游芯片制造、封装领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现象,据笔者了解,有些企业再投入大量资金购置蓝宝石长晶机台后,还未安装投产就已经消失掉。目前,我国蓝宝石生产企业数量在20家左右,芯片制造企业在50家左右,而封装、模组等下游企业数量多达2000家,市场预期在未来几年内LED产业链企业数量会减少一半。这种状况直接表现在上市公司的营收和净利上,统计2012年LED企业3Q财报发现,大部分LED企业收入下降明显,其中士兰微、南大光电、乾照光电净利润同比下滑88.94%、52.42%和45.91%。相比之下,由于大尺寸电视和平板电脑背光源需求增加,瑞丰光电和聚飞光电的3Q净利润同比增长125%和12.84%。
行业整合小试牛刀
在LED行业整体萧条的同时,厂商背后的角逐和整合却动作不断。业界应该最大的产业龙头三安光电和德豪润达莫属。台厂璨圆光电与中国LED磊晶巨头厦门三安光电在11月13日于台北市君悦饭店正式签订“股份认购协议”,三安将取得19.9%股权,超过日本厂商三井的15%,三安成为璨圆最大法人股东。一石激起千层浪,笔者认为,三安和璨圆的合作,拉开了大陆LED厂商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的序幕。雷士和德豪润达的股权协议可能更让LED分析人士猜到了开始,却没猜到结局。正当业内猜测吴长江和阎焱谁将胜出时,却爆出德豪润达的介入。2012.12.26德豪润达公告称,拟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以总价13.4亿获得雷士照明合共20.05%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吴长江则将通过定增成为德豪润达第二大股东,持有德豪润达9.31%股份。至此,大陆两家影响力最大的LED企业在产业链纵向整合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笔者认为这两个事件是中国LED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彻底改变了中国LED产业的生态格局。
其实,大陆地区以外的LED企业整合早已开始,例如Philips在2005年8月收购lumileds,从传统的照明产品生产开始向LED制造业务,2010年分别购买LED照明应用企业Luceplan和Optimum Lighting,使公司完成了在LED商用、室外、建筑以及室内照明解决方案等领域的布局。在分析目前全球主要LED照明企业时可以发现,除Cree是单纯LED产品生产企业外,像GE,Philips、Osram、Panasonic、Toshiba等国际一线LED照明产品生产企业都是由原来传统灯具生产厂商转到LED灯具生产上来的。但是中国的LED照明产品收入较大的厂商大多是纯粹的LED照明产品厂商,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并非一帆风顺。新兴的LED照明产品厂商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产品良莠不齐而业界标准缺失、核心技术缺失和价格偏高等诸多障碍。三安光电和德豪润达的案例也反映了目前国内LED企业所面临的这种困局。
欧美大厂瞄准中国,虎视眈眈
2012年8月8日,欧司朗在中国无锡的新工厂奠基,预计将于2012年建成投产,主营业务为LED芯片外壳封装。欧司朗早在2005年就入主佛山照明,但并没有入人们最初希望的那样提供给佛山照明太多的LED技术支持,目的只是借助佛山照明的渠道发展自己。还有就是Cree在惠州仲恺高新开发区的工厂,这是Cree在北美以外的第一个芯片生产基地。2011年12月15日,Philips在成都高新区兴建飞利浦LED专业照明项目,希望从中国庞大的照明市场中分一杯羹。根据市场调查数据,亚洲地区在普通照明市场的份额目前已经占到全球总额的35%左右,预计到2012年将增至45%。仅中国照明市场目前就已超过80亿欧元,预计到2020年将至少翻番。
这些欧美大厂已经完成在中国的所有产品线的布局,另外兼有成本和技术优势的日系,韩系厂商也在努力通过自建或合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行业普遍预计,随着芯片光效、散热技术的提升和光引擎等行业标准的建立,未来几年将是室外照明、商业照明以及家用照明的爆发期。笔者认为,在上游/中游领域的产能过剩的状况没有改善之前,兼具中上游优势,同时又具有下游渠道整合能力的企业才有可能在未来残酷的价格产能大战中生存。
大陆LED产业链整合加速,存者为王
市场是残酷的,商业的竞争不可避免会有企业倒下,更会有新的企业诞生,正是熊彼特所称的“创造性毁灭”让一个行业保持创新和活力,LED行业也不例外。2012年,LEDINSIDE陆续报道过的浩博光电、嘉浩光电、大眼界等多家年营收过亿元的LED照明厂商的陆续倒闭,为2012年LED行业可上了悲观的印记。冬天已经来了,春天不会很远;但也不会马上出现。除了三安和德豪润达的整合外,瑞丰光电董事长龚伟斌和联创光电总裁蒋国忠都表示,正在考虑收购年产值过亿的LED封装和应用企业。根据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的数据,我国外延芯片环节的行业集中度已经超过五成,但是封装环节的产业集中度只有16.8%,特别是大批企业进入的LED照明应用领域的集中度只有5.7%,行业竞争激烈,预计将成为2013年行业整合的关键区域。
水上波涛汹涌,水下同样暗流涌动,虽然LED中游封装和芯片企业产能过剩,利润下滑。但是LED未来美好的应用前景仍然吸引众多LED企业拓展自己的疆域。笔者认为,LED行业整合关键是要拥有终端市场,也就是渠道,只有通过渠道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才能保证企业,尤其是上游芯片和封装企业在残酷的市场中生存。通过并购或合并,相比新设渠道,更容易占领市场。LED上游企业为了扩大产品销售和提高毛利率,不断试图设立或收购下游应用企业,除了德豪润达之外,2012年9月25日,鸿利光电公告称拟3500万元增资莱帝亚照明,莱帝亚注册资本由1500万元变更为5000万元,成为鸿利光电全资子公司。2012年11月初,莱蒂亚照明正式从深圳迁往广州花都区花东镇机场高新科技产业基地,希望借此拓展公司在广州照明应用市场的份额。
2012年1月,雷士照明和瑞丰光电计划成立合资公司,从事高功率照明用LED封装技术研发及封装产品制造和销售业务,计划生产的LED器件主要提供给雷士照明。但是,到了8月份,瑞丰光电公告称,由于雷士照明高层变动,瑞丰光电此前与雷士照明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的事宜已暂停,双方在1月承诺投入合资公司的资金也没有如期投入。可以看出,在LED上游企业积极整合下游企业时,下游企业同样急于扩张上游领域。
最后的猜想
在分析LED行业整合时,媒体并没有真正重视台湾LED企业扮演角色的重要性。随着LED封装市场的过剩和大陆LED产业升级,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大陆企业转向台系企业所擅长的领域。据估计,2013年三安光电的LED芯片产能将超过台湾芯片龙头厂商晶电。今年开始,台系企业已经深刻感到大陆企业的威胁,在三安入股璨圆之前,隆达和威力盟,抑或是广镓和晶电,也是已经意识到大陆LED企业不可避免的会侵蚀台系企业的领地,并提前做出准备。与此同时,台资企业也积极在大陆合资设厂,希望借助大陆的资金和市场容量的优势,扩大自身市场份额和利润。晶电早在2010年已在厦门投资设厂,生产蓝光LED后段的工艺。2012年6月,晶电董事长李秉杰透露,为了迎接下一波LED照明的高峰来临,将要在大陆厦门和台湾新竹扩产,投资金额超过50亿新台币,目标在于成为全球前两大的LED磊晶厂之一,另外晶元光电股东会通过25亿元私募案,预计引进策略性伙伴,拓展LED照明市场。璨圆光电发言人傅珍珍之处,璨圓与大陆三安合作,已接获大陆封装厂大尺寸LED TV订单,预估下半年可以展现强劲成长力道,预计2013年大陆地区的营收比重将从10%以下提升至15%。
考虑到大陆广阔的各类LED商用、室外照明等应用市场规模优势和台系企业的技术和标准优势,接下来LED行业的整合重点不排除仍可能会是台系LED磊晶厂商或LED灯具厂商与大陆LED企业的合并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