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镣铐跳舞:博物馆的自然光问题
文/伍必胜
编辑手记:
自然光是一种非常优质的、高效的光源形式,且相对于人工光源,它能够给人带来更为舒适的视觉及心理感受,但对于博物馆的照明设计来说,自然光是个很敏感的话题,因为驯服自然光本身就非常难,更何况博物馆的展品通常都有对年曝光量的严格要求。
为什么目前博物馆还比较少用自然光进行照明?
对于博物馆建筑设计来说,照明设计一直都被认为是一项重要内容。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讲过(《为什么博物馆用光要讲究?》、《博物馆用光十八字要诀》),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收藏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物品和艺术精华,并进行展出加以研究。
所以,博物馆照明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保护展品尽可能的少受光线辐射损害,并在展现展品的过程中呈现出其真实性及艺术性。
对于展品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展示来说,自然光的许多优点是人工光无法比拟的。但是目前来说博物馆仍然比较少利用自然光,主要原因就在于展品保护问题:
首先,有些自然光线的特性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对于展品的展出及保护产生负面影响。自然光的辐射成分比较复杂。它包含了红外,紫外等多种光谱,这些多数对展品有伤害。如紫外光,在中午太阳光最强烈时,其辐射量是标准控制的20倍!
其次是照度控制,太阳光照度波动幅度太大,中午达到了100,000lux, 而到了黄昏或阴天,可能低到几十 Lux, 这么大波动, 对于展品保护及展示是不利的。
因此,博物馆若要利用自然光,必须增加很多配置,包括光辐射过滤装置,光照度弱化装置,光感应控制装置及灯光系统……直接导致投入成本的巨幅增长。
鉴于这些原因,博物馆的自然光应用目前还主要在公共区,休息区等。
图:博物馆的公共区和休息区多采用自然光
当然,有人会说,我的确看到了案例,譬如大英博物馆。
的确,他们运用了自然光, 但请注意他们在天花布置了减弱照度的柔光装置, 而且也是用在公共区,而不是博物馆的陈列区。
图:大英博物馆
自然光对真实性和艺术性的表现具有天然优势
那么,博物馆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利用自然光了呢?
在对珍品的保护和真实性及艺术性的展示之间,照明必须找到一种平衡。戴着镣铐也要跳舞,为了追求真实性和艺术性,建筑设计和照明设计师们当然不会停止探索的步伐和尝试。
图:苏州博物馆,自然采光和人工光源结合的范例。自然采光为博物馆提供的基本照度,专业灯光提供观看照度。
图:巴黎橘园美术馆中的莫奈名作《睡莲》环形展厅,一盏灯都没有,用的是从建筑顶上下来然后经过配光设计的全日光照明,为的是让观众体会莫奈作画时的阴晴圆缺。
图:罗浮宫博物馆中完全仅仅采用自然光导入的展厅
图:清华张昕老师的设计作品,北京故宫倦勤斋照明设计方案,通过维持天然光形成的室内亮度布局保护空间固有的视觉趣味,创造了将自然景色移入室内的幻觉,也极大程度还原“当年”的感觉。
自然光照明在博物馆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要驯服自然光,既达到展示展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的效果,又满足展品保护的要求,博物馆建筑和照明设计至少必须留意以下注意事项:
1、展品的光敏性
图:博物馆设计规范照度表
2、照度控制
3、空间层次的营造
4、眩光造成的视觉损伤和干扰
5、顶部采光
通过这三篇文章的讨论分析,我们大概能发现博物馆需要什么样的光了:
低照度且让人舒适的光
柔和且无杂乱的光
逼真且纯净的光
……
通过光,也塑造出了博物馆空间和人们在空间内部活动的特征: 拒绝喧哗,远离尘杂,静心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