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以下简称文旅部)行业标准化研究项目《美术馆照明评价方法》开题研讨会在武汉自然博物馆召开。该项目是文旅部科技教育司2019年上半年标准化制修订19个项目中,新获批的标准制定项目。7月8日正式立项,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要承担,40余位相关方面的专家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要围绕标准的定名,评价指标的划分问题,自然光的引入,用电安全评估,还有当代艺术品科学评估5项议题展开。
会议首先由项目负责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艾晶女士介绍计划,从标准立项的目的、意义、评估方法、以及标准设计框架,工作实施计划等展开。
随后各专家和代表围绕议题展开发言,中国照明学会副理事长高飞女士首先肯定了该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是一个高效合作团队,此标准制定将对未来美术馆照明标准起填补空白的作用。
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陈同乐随后指出,博物馆与美术馆在用光上有差别,尤其是在展示现当代艺术上差距很大,因此标准评价制定工作要有指向性,另外,他还强调该标准制定工作,要有可操作性,要简明扼要,让标准后期发布了,不能成为案头摆设,要实用、可用、能用。
中国照明学会副理事长汪猛先生则指出该标准立项的价值,他认为照明评价是博物馆、美术馆应用层面的事情,馆方需要有对照明设计方式是否合适,进行正确评价方法的指导,但整个标准在执行上要简化,不能给馆方负担。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张昕教授也表示赞同,他认为该标准制定解决了责任真空问题,但强调标准出台后,不能给美术馆工作人员增加负担,成为工作约束。
此外,来自中央美院的常志刚教授就现当代艺术品科学用光评价问题也展开了评论,他谈到前不久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的阿根廷视错觉艺术家雷安德罗·埃利希的《太虚之境》展览,展览仅一个月,投入了1000多万经费,在北京展出期间异常火爆,已成为网红的展览。但该展览很多艺术品照明与照明设计师无关,展览重的是观众体验和互动,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用光设计,对此类现当代艺术展览,用光的评价需要考虑定位,他希望补充明视觉到暗视觉的指标设计,关注用光安全问题,以确保观众舒适度要求。
来自大连工业大学的邹念育教授,在会上还谈到课题组前期出版物《光之变革》系列丛书,在照明界已引起强烈反响,在此基础上再制定评价标准很有意义, 她还谈了日本关于美术馆照明评价的方法,他们重视标准的人性化和可操作性,我们在制定标准中,也可以吸收借鉴一些经验。
另外,还有来自首都博物馆的程旭先生和索经令先生也发表了个人观点,武汉大学刘强教授和清控人居光电研究院的高帅先生表示在制定标准的实验上会积极配合工作,其他与会专家、企业代表也围绕议题展开了讨论,最后大家达成共识,表示在严谨、负责的基础上尽快开始调研、实验、编制标准,为提升中国美术馆照明质量做出贡献。
编辑:严志祥